创业路上总有些英文术语让人挠头——比如投资人常说的"Burn Rate"到底啥意思?产品经理挂在嘴边的"MVP"又代表什么?这篇文章帮你拆解10个高频英语词汇,从融资到运营,从团队管理到市场扩张,掌握这些术语不仅能提升专业形象,更能让你在国际化商业环境中游刃有余。无论是刚起步的Startup,还是迈向Scale-up的成长型企业,这些词汇都像通关密码,助你打开创业新世界!
图片由www.webtj.cn匿名网友分享
一、创业初期必须知道的生存密码
刚成立公司那会儿,投资人突然问:"你们现在的Runway有多长?"我当场愣住——跑道长度和创业有啥关系?后来才明白Runway指的是现金流能支撑的存活时间,比如账上200万,每月支出20万,Runway就是10个月。这时候如果回答不上来,可能直接错失融资机会。
- Startup:不只是"初创企业",更代表从0到1的探索状态。就像硅谷教父Paul Graham说的:"Startup就是快速增长的黑匣子"
- Pitch:5分钟说清商业价值的艺术。记得第一次见投资人时,我把20页PPT压缩成3个问题:痛点在哪?方案多特别?团队凭什么能做成?
- Burn Rate:烧钱速度决定生死线。有个做社交APP的朋友,每月烧50万却迟迟找不到盈利模式,6个月后被迫关闭项目
思考时刻
可能你会疑惑:用中文解释不就行了?但在跨境合作时,当对方说"We need to discuss your CAC",如果不知道这是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(用户获取成本),连讨价还价的机会都没有。去年有个做跨境电商的团队,就因为没搞懂LTV(用户终身价值)和CAC的关系,白白多花了70%广告费。
二、产品打磨期的关键术语
开发第一款硬件产品时,工程师反复提到"MVP",我还以为是篮球比赛最有价值球员。后来才懂这是Minimum Viable Product(最小可行性产品)——用最低成本验证核心功能。有个血泪教训:曾花8个月开发"完美版"智能水杯,结果用户反馈最需要的其实是水温提醒功能。
- PMF(Product-Market Fit):产品与市场契合度,就像找对象要看三观匹配
- KPI:关键绩效指标,但别学某大厂把"每天写500行代码"当KPI,结果产生大量无效代码
- UI/UX:用户界面和体验设计,差的UI让人想删APP,好的UX让用户主动分享
实战案例
有个做知识付费的朋友,通过A/B测试发现:把课程价格从199调到168,转化率提升30%,但总收入反而下降。这才明白不能只看单一数据,要计算GMV(成交总额)和ROI(投资回报率)的综合影响。
三、融资扩张阶段的核心概念
当公司进入Scale-up阶段,在商业计划书里看到"EBITDA"千万别慌,这是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,用来评估企业真实盈利能力。去年帮朋友看TS(投资条款清单),发现清算优先权条款藏着陷阱:投资人要求3倍优先回报,意味着公司卖不到预期估值,创始团队可能血本无归。
- IPO: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,某咖啡品牌上市后因财务造假被退市,印证了巴菲特那句"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"
- Due Diligence:尽调就像体检,有团队在财务尽调时被查出关联交易,估值直接砍半
- Run Rate:年度化收入预测,但别把双十一数据直接×12,那会闹笑话
避坑指南
听到投资人说要"Vesting"(股权分期兑现),千万别以为在说背心。四年兑现期里,有个创始人因中途退出,价值千万的股权只拿到25%。还有ESOP(员工持股计划)的设计,既要激励团队,又要防止过早套现,这需要像拼乐高一样精细设计。
四、全球化市场的破局工具
准备出海东南亚时,当地合作伙伴提到"KYC"(了解你的客户)审查,差点以为是某种认证考试。后来才知这是反洗钱的基本要求,没做好可能导致账户冻结。还有个做跨境支付的团队,因为没搞懂Chargeback(退单处理)规则,一个月损失23万美金。
- CRM:客户关系管理系统,但别学某公司花百万买系统,最后只用通讯录功能
- CTR:广告点击率,有个做信息流的团队把CTR从1%提到3%,获客成本反而上升——原来吸引的都是无效点击
- DAU/MAU:日活和月活比例,健康值通常在20%以上,低于10%说明用户粘性出问题
终极建议
这些术语就像乐高积木,单独看只是碎片,组合起来才能搭建商业大厦。建议创建自己的创业术语词典,每周添加3个新词汇,并记录实际应用场景。当你能自然说出:"我们Q2的OKR是提升NPS到40分,同时控制CAC在LTV的1/3以内",你就掌握了创业世界的话语权。
最后送大家一句话:语言是思维的载体,术语是商业的桥梁。搞懂这些单词不是为了装专业,而是为了更精准地思考和沟通。毕竟在创业这场无限游戏里,每一个专业词汇,都可能成为破局的关键钥匙。